参考文献/References:
[1] Lindell M K,Whitney D J.Accounting for common method variance in cross-sectional research designs[J].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,2001,86(1):114-21.
[2] Teo T.Considering common method variance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[J].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,2011,42(5):E94-E96.
[3] 熊红星,张璟,叶宝娟,等.共同方法变异的影响及其统计控制途径的模型分析[J].心理科学进展,2012,20(5):757-769.
[4] Podsakoff P M,Mackenzie S B,Lee J Y,et al.Common method biases in behavioral research: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commended remedies[J].J Appl Psychol,2003,88(5):879-903.
[5] 周浩,龙立荣.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[J].心理科学进展,2004,12(6):942-950.
[6] 杜建政,赵国祥,刘金平.测评中的共同方法偏差[J].心理科学,2005,28(2):420-422.
[7] 彭台光,高月慈,林钲棽.管理研究中的共同方法变异问题本质、影响、测试和补救[J].管理学报,2006,23(1):77-98.
[8] 熊红星,张璟,郑雪.方法影响结果?方法变异的本质、影响及控制[J].心理学探新,2013,33(3):195-199.
[9] 桑标.《心理科学》的新要求[C].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,2012.
[10] 邱均平.文献计量内容分析法[M].北京:国家图书馆出版社,2008.
[11] 李朝旭,于振,张伟,等.近五年来《心理学报》与《心理科学》文献计量比较研究[J].心理学探新,2011,31(6):564-570.
[12] 李培凯,杨夕瑾,孙健敏,等.2010—2014年心理学核心期刊载文的文献计量分析[J].心理与行为研究,2016(6):850-858.
[13] 孙健敏,焦海涛,赵简.2007—2009年心理学核心期刊载文的文献计量分析[J].心理与行为研究,2014,12(3):423-430.
[14] 曹衍淼,王美萍,曹丛,等.DRD2基因TaqIA多态性与同伴侵害对青少年早期抑郁的交互作用[J].心理学报,2017,49(1):28-39.
[15] Hair J F,Tatham R L,Anderson R E,et al.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,5/E[M].Prentice Hall,1998:648-650.
[16] 陈继文,郭永玉,胡小勇.教师自主支持与初中生的学习投入:家庭社会阶层与学生自主动机的影响[J].心理发展与教育,2015,31(2):180-187.
[17] 谢菊兰,马红宇,唐汉瑛,等.家庭支持型主管行为与双职工夫妻的婚姻满意感:一个积极溢出-交叉模型[J].心理学报,2017,49(3):359-369.
[18] 温忠麟,侯杰泰,马什赫伯特.结构方程模型检验:拟合指数与卡方准则[J].心理学报,2004,36(2):186-194.
[19] 程翠萍,黄希庭.大学生勇气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: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[J].心理发展与教育,2016(4):478-485.
[20] 黎燕斌,侯香凝,蔺秀云,等.父母情绪调节困难对流动儿童对立违抗症状的影响:亲子冲突解决方式和儿童情绪调节的作用[J].心理发展与教育,2016,32(2):214-225.
[21] 吕行,钟年,田波,等.不同群际威胁类型对集体自尊的影响:愤怒和自卑的中介作用[J].心理科学,2017(3):632-637.
[22] 斯上雯,林潇骁,刘娟,等.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对小学生抑郁症状的干预效果[J].心理科学,2015(4):1012-1018.
[23] 武丽丽,张大均,程刚.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双因子结构的构建[J].心理与行为研究,2017,15(1):26-33.
[24] 莫申江,施俊琦.情绪劳动策略对主动破坏行为的影响[J].心理学报,2017,49(3):349-358.
[25] 刘蕴,李燕萍,涂乙冬.员工为什么乐于助人?多层次的领导-部属交换对帮助行为的影响[J].心理学报,2016,48(4):385-397.
[26] 叶宝娟,郑清,董圣鸿,等.职业使命感对大学生可就业能力的影响:求职清晰度与求职效能感的中介作用[J].心理发展与教育,2017,33(1):37-44.
[27] 刘世宏,李丹,刘晓洁,等.青少年的学校适应问题:家庭亲密度、家庭道德情绪和责任感的作用[J].心理科学,2014(3):617-624.
[28] 秦红芳,刘晓明.行动控制在农村教师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中的作用:PSI理论的分析视角[J].心理发展与教育,2015,31(5):633-640.
[29] 籍元婕,王真真,杨璇,等.事故后飞行员心理健康状况动态研究[J].心理科学,2016(6):1514-1518.
[30] 段锦云,黄彩云.个人权力感对进谏行为的影响机制:权力认知的视角[J].心理学报,2013,45(2):217-230.
[31] 蒋海飞,刘海骅,苗淼,等.生命意义感对大学新生日常烦心事和心理适应的影响[J].心理科学,2015(1):123-130.
[32] 王艳辉,李董平,孙文强,等.亲子依恋与初中生亲社会行为:有调节的中介效应[J].心理学报,2017,49(5):663-679.
[33] 张林,刘燊,徐强,等.日常环境中的暴力暴露对攻击行为的长期影响: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[J].心理学报,2017,49(1):50-59.
[34] 关文军,颜廷睿,邓猛.残疾儿童家长亲职压力的特点及其与生活质量的关系: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[J].心理发展与教育,2015,31(4):411-419.